(1)畅通供需联结,开发了新业态新产业人才需求识别“新工具”
明确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前提。依托已建成的实体化集群式共享实训平台“E起实践吧”和国家级产教协同双创平台“我校创魔方”,实现与行业企业多维互联,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人才需求调查的“新工具”(见图1),用来科学精细分析产业需求,指导专业建设规划精准调整。
图1:新业态新产业人才需求识别“新工具”
配备专门力量,每年初面向区域产业部门、当地企业开展精准调研,及时准确洞悉当地产业发展趋势并预判区域人才需求,结合新技术演进方向及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数据分析研究,对标学生应具备的知识、能力和素质要求,在大三年级,相应修订专业培养方案,快速精准对专业方向布局进行调整优化,使其更具需求适当性,专业特色更加符合区域产业需要。
(2)着力产教共生,创建了稳定可持续的校企协同治理“新生态”
产教共生是协同育人的关键。创制了校企共治共管的产学合作管理办法、校企互利共赢的目标考核责任书等一系列质量管理标准文件,形成了“奖优汰劣”的企业引育机制,百余家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企业,在实训、双创双平台上快速成长,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产业创新要素资源。设计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态量化评估指标和激励考核指标,有效对教学内容、教学过程、就业质量、创新成果等进行全方位监管、评价、引导,形成了资源共享、精确耦合、共生共长的产教融合机制,从而构建了人才共育、过程共管、成果共享、责任共担的校企良性互动“新生态”(见图2)。
图2:双平台校企协同治理“新生态”
(3)为自己培养人,激发了实践教学资源及时更新的“新动力”
教学资源更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。基于产教共生“新生态”,明确学生培养路径和个性化教学计划,开展“学生与企业”和“学生与项目”的互动双选,对学生实施精准培养。精准培养使企业:①愿意稳定持久的提供真实项目、师资等关键实践教学资源。②愿意将工程项目与人才培养的知识、能力、素质进行对接且二次开发,分阶段分模块地转化成教学内容,建成了适应新业态发展持续动态更新的实践教学项目库,为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提供支撑,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产业变革、技术演进同步更新;③愿意选派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展教学,学校对参与教学工程师定期开展思政及教育教法培训,建成了新型双向赋能的“双师双能型”师资队伍(见图3)。
图3:实践教学资源及时更新“新动力”
版权所有: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
地址: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